本网讯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江西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星火”社会实践服务队以“青春唱响 星火传递”为主题,赴宁都县小源村、章贡区沙石镇南田村、经开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
从校园出发,走进工厂车间、深入基层社区、来到田间地头,通过追寻红色记忆、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将理论学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将社会调研与专业研究相结合,以青年的话语传播思想,以青年的视角观察问题,以青年的行动服务基层,在行走里收获、在观察中思考、在感悟中成长。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7月3日化学化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在黄金稀土大楼A506会议室举行。党委副书记舒庆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宁都县的概况及浓厚的文化底蕴。他表示,宁都素有“文乡诗国、苏区摇篮、赣南粮仓、赣江源头”之称。希望队员们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参观感悟红色文化加强家国情怀,通过调研访问感受时代脉搏,通过志愿服务增长本领,凝聚青春之力,以“星火“燎原之势奋勇直前!带队老师陈琰就活动行程和安全事项进行讲解和叮嘱,她希望化工学子能承实干奋斗之心,尽己所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以实践火种,绽青春之光。
走进企业工厂深化专业认知把握行业脉搏
实践队第一站参观了赣州步莱铽新资源有限公司、赣州稀土友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学习如何以钕铁硼废料为原料进行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和了解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技术,感受高新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技术创新,促进稀土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化、高端化、国际化的使命担当。
在交流座谈中,队员们就当前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上的困惑进行提问,企业负责人从企业岗位专业技能需求、专业学习方向、职业成长路径等方面一一解答,并且分享了在企业的工作体验、个人经验等,希望同学们努力学好专业技能,练就过硬本领,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通过探索行业前沿技术,实践队进一步拓展对科技发展与创新的视野,也切身感悟“实践出真知”的深刻意义,青年只有自觉投入到时代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检验自身水平与时代所需的差距,才能立于时代潮头。
追寻红色记忆铸就坚定信仰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独特而鲜明的标识。化学化工学院“星火”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被誉为“苏区摇篮”的宁都,探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的革命史迹,用脚步丈量这座中央苏区全红县,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悟,实现课堂思政和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
实践队到达位于宁都县梅江镇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聆听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的战斗历程,一件件文物无不诉说着红军将士拼死杀敌的壮烈和勇毅,也见证着宁都这片红色沃土与中国革命的血脉关联。
随后,队员们来到省级红色名村、“宁都会议”旧址所在地——宁都县东山坝小源村,学习宁都会议的历史,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
探访小源蝶变,助力乡村振兴
小源村位于宁都县东山坝镇西部,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也是国家森林乡村,拥有近千年的历史,也是"十三五"贫困村、全国重点旅游扶贫村。近年来,小源村依托资源优势,挖掘红色、保护古色、开发绿色,坚持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历史遗产传下去、让乡村旅游热起来的发展路径,逐步从“贫苦”向“五美”发展,走出了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之路。探访过程中,队员们不仅被小源村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更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先后参观了由客家宗祠改建成的“乡村大学”“村史馆”、游客服务中心、荷花栈桥、水美乡村、特色民宿等,通过实地调研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小源村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以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习俗。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风景,不仅让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古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感叹于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动力。
为深入了解小源村情况以开展后续活动,实践队员与村书记曾峰泉开展了座谈会,并聆听了小源村驻村第一书记罗玉生的微党课。同时实践队员利用纳凉时间段与村民们围坐在乡间小道上,倾听着他们对家乡变化的感受,村民们用朴实的语言描述着小源村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并围绕“空心村如何转变为旅游名村”“农村高价彩礼的背后成因和现实风险”两个课题开展调研。
“我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机遇,也深深感受到了基层一线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需要越来越多的青年力量投入其中。”实践队长黄野表示。
“通过与爷爷奶奶们聊家常,我们对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也有更直接的了解。比如我们了解到很多空心村都在逐步将民房改造为民宿,从而提高农村的游客接待体量。一方面可以整合资源,不让房子荒废的同时有一定的收入,同时春季期间在外打拼游子归家也有落脚地而;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旅游产业、配套设施的发展,对于人才留住和引进吸引力越大”实践队员刘慧红表示。
同时,了解到目前小源村旅游发展缺少宣传推广,村委会和文明实践站还没有对外宣传的平台,实践队员积极帮助搭建新媒体平台,创立和完善公众号建设,并分享宣传推文稿的制作经验,助力小源村的文化推广,为促进小源村产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
小源村民俗众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扛灯“习俗,这是一种极其美观的客家独有的大型花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晚,添丁之家出灯,全村老少同游,挨家讨喜,串户祝福。当花灯烛火点燃,热气蒸腾,其中人像随之转动,献上一曲优美舞蹈,宛如天仙下凡,降福人间。“这些花灯里面的纸人都是用头发丝绑定的,中心的蜡烛点燃,随着扛灯人的摇晃,里面的纸人也在旋转,就好像皮影戏一样。”文明实践员李油油讲解道,据了解一个花灯往往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来制作。
“宁都有三宝:夏布、稻米、三杯鸡。”在小源村文明实践站负责人的推荐下,实践队员们走入当地农户家,了解和体验非遗技艺。夏布完全由手工织造,工序复杂,只是一个单调的织布动作,要恰当地控制好力度与速度,并非易事,集中体现了中国自古有之的匠人精神。参访当天,大家既心生自豪,也深切感受到了夏布手艺人的辛苦。
鸣机织苎,经纬流芳。从一团乱麻到一匹坯布,纵横穿梭间时光荏苒,传统手艺人编织出的夏布“柔软润滑、清凉水”,它承载了一代代赣南客家人的情感与乡愁,也延续着这千年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与芬芳。为了加深对夏布这门非遗技艺的认识和了解,实践队员纷纷参与夏布制作过程,积极与村内老人交流夏布的制作与发展。自己上手的感觉真的完全不一样,织布的时候不仅要用眼睛观察,还要注意手脚配合。看奶奶们织起来很灵活,感觉我都反应不过来,而且奶奶们还要一直这样久坐,真的很了不起!”实践队员刘慧红感叹道。
用爱编织安全网,筑梦儿童健康成长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星火"实践队先后来到宁都县小源村、章贡区南田村,为当地的青少年儿童开展开展红色故事宣讲、“防诈防火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趣味化学科普、普通话推广等多个活动,为乡村小学的少年儿童送去精彩的暑期课程和实践体验,以青春之力呵护童心健康成长。
爱心汇聚力量,真情共筑希望。队员们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化学、感受化学的神奇、了解化学、爱上化学,孩子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运用绕口令、学古诗等形式改进孩子们的口语发音模式,以歌曲展示、礼品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们多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激发孩子们对普通话学习的热情。用爱编织安全网,筑梦儿童健康成长。
少有担当多壮志,青春聚力正当时。至此,江西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星火”实践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在本次实践中,队员们深切地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一代的力量,通过这门“行走的思政课”,他们更加了解乡村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李冰雪、李俊林
图/彭睿颖、费宏烽
审核/舒庆、陈琰
编辑/陈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