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三统一,四协同,五路径:有色金属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项目完成人
温和瑞、潘春荣、王俊峰、赵奎、梁勇、刘遂军、汪航、廖春发、唐云志、杨凯、朱丽华、胡兆波、钟盛文、刘柏雄、李明茂
成果介绍
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类型。有色金属是国家战略资源,仅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已经是超万亿的支柱性产业,江西理工大学是钨、铜、稀土、锂等有色金属学科特色鲜明的理工科大学,学校围绕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引领,主动对接有色金属产业,全面开展有色金属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8年获批矿业工程、冶金工程博士点。近5年培养了有色金属领域博硕士1566人(其中博士61人),80%以上毕业生在有色金属领域就业创业,为有色金属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建立了“聚焦二项关键,坚持三个统一,实施四方协同,构建五条路径”的有色金属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图1)。紧扣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聚焦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价值塑造与服务有色金属情怀培养相统一、应用研究与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问题相统一、产教融合与政产学协同培养相统一,实施政产学多方协同育人,构建了“价值塑造—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平台支撑—项目引领”的培养路径。
图1 有色金属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2)聚焦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实施“三三制”课程教学方法(1/3理论讲授、1/3实验研究、1/3企业实践),与企业共同编写有色金属领域特色教材,建立课程教学、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的培养方式。
(3)创新学位论文、科研训练与工程实践模式,学位论文选题围绕应用研究和解决产业技术问题,紧贴产业需求,聘请产业导师指导,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研究生不少6个月深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
(4)构建产教融合、政产学协同育人矩阵,校企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以企业项目为引领,解决产业技术问题为关键,建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金,激励研究生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突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价值塑造不够、基层下不去、企业留不住的问题,培养产业进得去、企业留得住、作用发挥大的人才。
(2)解决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雷同、与产业需求脱节、对产业不熟悉的问题,培养符合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3)解决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与有色金属企业生产符合度低的问题,培养具有交叉学科基础、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
具体方法和举措
贯彻德学兼修、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力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紧扣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聚焦工程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价值塑造与有色情怀培养相统一、应用研究与解决产业问题相统一、产教融合与政产学协同育人相统一,建立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多方协同的培养机制,构建“价值塑造—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平台支撑—项目引领”培养路径。
一、聚焦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战略,建立服务国家战略情怀与思想价值塑造相统一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业情怀
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大省,学校所在赣南是“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和革命老区,赣南苏区振兴和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战略。以赣南红色文化和有色金属资源为载体,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组织研究生开展红色筑梦之旅和红色文化走读实践活动、深入有色金属企业了解产业发展,深刻体察国情社情,塑造研究生服务国家战略的价值追求,扎根赣南革命老区和有色金属产业的家国情怀(图2)。
图2 价值塑造与产业情怀培养实践模式
二、紧扣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和有色金属产业人才需求,构建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研究与解决产业技术问题相统一的综合能力培养新模式,促进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
构建基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实施“三三制”课程教学,1/3理论讲授、1/3实验研究、1/3企业实践。设置不少于6个月时间在企业开展工程训练的实践课程,校企联合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工程实践项目和内容,指导研究生工程实践。聘请26位有色金属企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多学科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授课指导,政产学协同培养,建立课程教学、学位论文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的培养方式(图3),培养研究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产业技术问题的创新能力。
图3 课程教学、学位论文与技术创新融合培养
三、凝聚有色金属多方力量,围绕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建立产教融合与政产学协同育人相统一的培养新机制,多方协同培养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
学校与中国稀土集团、江铜集团、江钨集团等共建实践基地,建立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构建学位论文研究和科研训练新方式,聘请有色金属企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共同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研究方向、论文选题,指导研究生深入企业开展工程训练,与企业共建了28门特色课程,出版特色教材26本。
创新指导模式,建立产业导师制度,按照工程领域,成立联合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校内导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聘请138位企业专家担任导师,校内导师制定培养计划,指导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企业导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等,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矿业、冶金、材料等领域的工程应用能力(图4)。
图4 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实施路径
四、汇集有色金属产业资源,共建研发平台,以项目为引领、成果产出为导向,构建政产学协同的矩阵式育人新路径,强化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与企业共建国家铜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教育部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21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与赣州市共建稀金新材料研究院和稀土产业学院、与鹰潭市共建先进铜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学院、与宜春市共建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金,促进人才培养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产出技术成果,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图5)。
图5 政产学协同的矩阵式育人路径
成果创新点
(1)聚焦价值观塑造和有色金属产业情怀培养,创新培养理念。构建价值塑造与情怀培养相结合、应用研究与解决产业技术问题相结合、产教融合与政产学协同育人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格局,培养德学兼修、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力卓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解决有色金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对产业不熟悉的问题,匠心培养了大批胸怀国家发展战略、产业进得去、企业留得住、作用发挥大的研究生人才,为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聚焦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和政产学协同培养,创新培养模式。建立了“聚焦二项关键,坚持三个统一,实施四方协同,构建五条路径”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坚持思政教育引领和价值塑造为根本,构建多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校内导师、产业教授、企业导师协同指导机制,通过实践基地、研发平台和企业项目强化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聚力培养了大批有色金属情怀深、综合素质高、产业进得去的研究生人才,为有色金属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3)聚焦多学科交叉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培养范式。构建了情怀培养、课程教学、企业实践、项目研究融合驱动的培养范式。建立以服务、奉献、创造为核心内容的情怀培养与思政教育格局。打破学科壁垒和内外樊篱,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和跨界融合教学,形成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产业教授指导相结合、实验室与企业研发平台共同保障的培养方式,促进应用研究与工程训练、技术创新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融合,培养具有基础理论扎实和工程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4)聚焦工程实践和指导方式,创新培养路径。汇聚政产学资源条件,创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科研训练、论文选题、研究指导等环节。构建培养目标实现路径,学校与政府、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共建研发平台和实践基地,设立企业项目、研究经费和成果转化基金,联合成立指导团队,构建多方协同的矩阵式育人新路径,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多学科交叉指导、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协同指导的模式,培养熟悉产业发展、热爱有色金属行业、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研究生人才。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近5年有色金属专业学位研究生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55篇,校级优秀学位论文196篇,参与发表高水平论文683篇、出版特色教材26部、制订行业标准或规范12项、实现成果转化110多项,获互联网+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金奖和一等奖42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荣誉奖励78人。培养出有色金属领域硕博士1566人(其中博士61人),80%以上毕业生在有色金属产业就业创业,大多数已成为企业高管或技术骨干。仅中国稀土集团、江西铜业集团、江钨集团、金力永磁、晨光稀土等企业的高管、部门负责人和基层技术骨干,从我校毕业的研究生达300多人,成为我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生动缩影(图6)。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赣州视察的首站就是与学校产学研合作紧密的江西金力永磁科技公司,公司从高层管理到技术骨干大多都是毕业于我校的研究生。2016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考察学校,对学校立足有色金属行业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第九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上,学校代表唯一地方高校作关于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经验交流。
图6 毕业研究生在铜材加工企业生产技术一线
二、服务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成效突出
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现了产业情怀、研究方向、学位论文、实践能力、技术成果等与产业发展需求契合,服务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成效突出。
(1)服务赣州稀土产业发展的引领者。近5年学校培养的稀土领域研究生超70%进入稀土产业。学校组建了“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和“稀土产品检测与溯源”重点实验室,建立了17个创新研发团队,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开发新装备、新产品19项,助力赣州“中国稀金谷”创造500多亿工业产值(图7)。为决策部门提供稀土产业发展报告18多份,对稀土产业政策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稀土产业管制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图7 服务稀土产业发展典型成果
(2)服务鹰潭铜产业发展的驱动者。学校与鹰潭市共建“江西省鹰潭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西铜业共建“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导师带领研究生深入鹰潭铜产业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与企业共同申报专利80多项,申报国家新产品25项。2022年在鹰潭建立先进铜产业学院(江西省唯一国家现代产业学院),首批招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50人,开创了鹰潭铜产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土化培养历史(图8)。
图8 先进铜产业学院建设成果
(3)服务江西钨产业发展的开拓者。学校的万林生教授团队带领钨冶炼领域的研究生深入章源钨业研发的第四代白钨冶炼新技术,首创铵盐体系APT闭路冶炼工艺,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图9),技术在章源钨业等骨干企业实现工业化生产,累计创造经济效益60多亿元。学校与章源钨业共建的“稀有稀土金属协同育人基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度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
图9 服务钨产业发展典型成果
(4)服务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先行者。我校是最早对接宜春市建设“亚洲锂都”的高校,钟盛文教授团队带领研究生研发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在宜春建成年产1200吨锂电正极材料生产线。2021年学校与宜春共建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图10),有11位导师的研究生团队进驻研究院,与宁德时代、赣锋锂业等领军企业紧密合作,组建“江西省锂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助力宜春市新能源产业2022年突破千亿。
图10 服务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果
三、成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有色金属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成果已成为地方高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范例,昆明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到我校交流学习研究生培养工作。铜冶炼专家张文海院士、稀土领域著名专家严纯华院士等专家和一批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对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法及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的有色金属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以及新华网等重要媒体对我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50余次专题报道,各类媒体大量转载,对人才培养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形成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文、图/项目组提供
审核/刘遂军
编辑/陈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