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深耕一线,八个月“极致打磨”——记陈喜蓉老师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作者: 时间:2025-11-12 点击数:

本网讯 近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陈喜蓉老师面向青年教师群体开展教学经验分享活动,传授其成功的参赛经验与先进教学理念。这一系列分享的开展,源于她今年暑期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该项赛事素有“教学界奥林匹克”之称,竞争激烈。陈喜蓉老师及其团队经过八个月的持续努力与多轮角逐,最终从全国十二万余名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凭借主讲的《化工原理》课程斩获全国一等奖(最高奖项),实现了我校在该赛事上一等奖“零的突破”。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陈喜蓉老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其系统梳理、凝练的竞赛经验,正转化为推动全校教学改革的宝贵资源。

打磨:从课堂到国赛的教学升华之路

十七年的课堂深耕,是陈喜蓉老师教学升华之路的坚实起点。自2008年加入江西理工大学以来,她始终扎根教学一线,将《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程,主持获批江西省一流课程等各类省级课程10项,《化工原理》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并出版数字教材。她坚持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手段,率先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教学。正是基于讲台上的深厚积淀,她在面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这样的高水平赛事时,展现出了充分的准备与从容。

回顾八个月的备赛过程,陈老师将其概括为“一场对教学成果的极致打磨”。她与团队系统梳理了从素材收集、资料整合到视频拍摄、成果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工作,在不断吸收专家意见、持续优化内容的同时,始终坚守课程的主线清晰与特色鲜明。

从日常教学的“细水长流”到赛场上的“厚积薄发”,陈喜蓉老师最终凭借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创新的教学设计与沉稳的现场发挥,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一举夺魁。这场胜利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一条从课堂到国赛的教学升华之路的生动诠释,充分展现了其教学理念与实践所达到的新高度。

传承:从个人荣誉到群体赋能

“参加这个比赛,要做好煎熬的准备。”陈喜蓉老师在与青年教师分享经验时坦言。她将参赛挑战归纳为三个方面:准备周期长、工作任务重、内容凝练难。

“备赛首先需要完成素材收集、资料整理、报告撰写和视频拍摄等大量基础工作。”她指出,最具挑战的是如何对素材进行深度加工与提炼。“这是一个反复修改、不断优化的过程,每一次调整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路,整个过程必须严谨而系统。”她强调,若缺乏扎实的教学积累,很难在强手如林的全国赛中走远。“参赛者来自全国各地,没有足够深厚的根基,很容易在早期阶段就被淘汰。因此,坚持非常重要。”

除了理念梳理,陈喜蓉老师更是分享了极具操作性的实战方法。在冲刺阶段,她与团队在会议室里对着大屏幕反复演练。“我们以最端正的站姿,想象评委就在眼前,一遍又一遍地讲,直到所有内容烂熟于心,完全脱稿。”她强调,国赛现场的12分钟陈述不同于日常授课,不仅要求流畅,更要传递情感、凸显创新,以强大的感染力赢得认同。为此,团队对PPT也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其高度凝练课堂教学与科研成果,做到图文并茂、重点突出,成为讲述过程中最有力的视觉支撑。

如今,陈喜蓉老师将经验分享给更多青年教师。她希望,这份源于个人荣誉的智慧,能实现从“一门课的胜利”到“一群教师的共同成长”。

愿景:从一门课程到智慧课程群

“我们正在推进的不仅是传统慕课,而是智慧课程建设。”陈喜蓉老师介绍了课程发展的新方向。她已在“学习通”平台上线了标注为“智慧课程”的教学资源,供多个年级学生使用。与传统线上课程相比,这些课程融入了更多创新元素和教学工艺。

“智慧课程的关键在于AI技术的辅助应用,”陈老师解释道,“包括AI辅助教学和AI辅助学习。”她强调,这代表了未来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现有基础,她正联合多位专业教师,共同推进更大的“化工课程群”建设计划。通过整合各专业教学资源和创新方法,团队致力于构建更加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这种团队协作的建设模式,旨在为化工、应化等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教学支撑,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智慧课程建设过程中,团队将重点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十七年的课堂坚守,八个月的赛场打磨,最终汇聚于全国一等奖这份厚重的认可。对她而言,这份荣誉既是教学生涯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它见证了从一门课程的极致打磨到教学智慧的薪火相传,也开启了从个人探索到团队协作、共筑智慧课程群的崭新篇章。


文/刘智敏、陈琰

图/汤灿、敖逸恒、胡紫仪

一审/李金辉

二审/陈琰

三审/夏李斌

Copyright© 2019 材料冶金化学学部 All Rights Reserved.

这个能帮我改成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冶金化学学部 电话:0797-8312422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江西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电话:0797-8312422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